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作文网作文指导小学作文教学小学作文教学:不要让“生活”遮蔽了儿童心灵
小学作文教学:不要让“生活”遮蔽了儿童心灵

小学作文教学:不要让“生活”遮蔽了儿童心灵

11-15 19:32:27  浏览次数:483次  栏目:小学作文教学
标签:小学作文教学案例,作文教学计划, 小学作文教学:不要让“生活”遮蔽了儿童心灵,http://www.dbk123.com

  一

  一次,笔者有幸被一家语文学术机构邀请观摩习作课。笔者听取了九节习作指导课,不管是老师们的课后反思还是专家评课,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贴近儿童生活”。这一点,看出我们的习作教学观念的一个重大改变,纠偏以往过度拔高“立意”的倾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符合新课程提出的“儿童作文要贴近生活现实”。然而,听完指导课,笔者有意再查阅儿童的课后习作,一些话如鱼骨哽咽,有不吐不快之感。我们以五年级和六年级《妈妈的童年》和《下雨后……》两节课中学生习作各一个片段为例:

  习作片段一(《妈妈的童年》):今天,老师布置我们去调查妈妈的童年,我特意邀请了外公到我家做客,我采访了外公。外公笑着对我说:“妈妈小时一个月可能吃一次肉。有一次,他的舅舅外面买肉回来,听妈妈说吃了三碗饭。”外公还告诉我由于当时粮食也紧张,爷爷只能让我妈妈吃了,外公只是吃了稀饭。他们生活真的苦……

  习作片段二(《下雨后……》):下雨了,大家都等着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来接自己。操场上布满了红色和绿色,挨挨挤挤。我边在教室里做作业边等,反正我知道我爸妈下班迟,下这么大的雨我看也一定会来接,不用紧张。做了半个多小时了,学校空荡荡的,只剩下我一人了。值日教师也在清校。我只好用学校的电话挂给了我母亲,正当我挂完电话时,爸爸开着车在校门口一直按喇叭,我知道一定是爸爸,于是我像箭一般冲出校门……

  上面两个片段,可以说,学生选材都贴近了生活,语句通顺,流畅,作为儿童作文,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可我读完,总感觉缺少了什么。你看看,作为孩子妈妈的童年时代,难得吃上一次肉,而小作者身处幸福的生活中,难道不会对当初爸妈寒酸生活发出内心的感叹吗?难道不会对照自己的童年生活发出内心的遗憾或内疚吗?再看“片段二”,下大雨,大家都回家了,对于小学生来说本来是一件紧张的事,这个片段中没有见到这个学生的内心描述,当时真不紧张?当然,我们没有理由责怪学生写作时一定要刻划自己心理。我们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此作文,儿童心灵往哪去了?

  习作表达要“贴近生活”,本当之无愧,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儿童作文理念之一。近几年,人们关注也很多。但把生活当作儿童习作的客观对象,认为习作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同时,忘却儿童对事物(生活)的心灵反映或儿童主体精神欲求,会使儿童的灵气丧失。我们不妨举个例子:山野中一棵树在随风摆动,如果儿童只看到了树在摆动,也就是说树在孩子的心中还是一棵树,也不过是客观事物(树)在孩子们心中的客观反映,那就一点也不动人。如果这棵树真正走进了儿童的心灵,触发“景语”,孩子们内心就出现这样的“情语”:风婆婆为树姑娘按摩起来,你看,树弯下腰来表示道谢!也有这样想的:你看,春天来了,树低头倾听小草的绵绵细语,想用自己的手轻轻触摸大地,向小草致以节日的问候!这样的表达才富有灵动,才是儿童式的表达,才是心灵的表达!可惜我们的孩子往往没有这样的感受,以“树”写树,毫无动人之处。

  二

  由此,贴近生活,不是呆板地看生活,更重要的是用心感受生活。单纯强调贴近生活,也就意味着要多观察生活,往往造成观察的表面化,表达的模式化。现实的习作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无不强调学生要多观察,且要仔细,然而同写一篇《美丽的秋天》,儿童的观察惊人相似,“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果实累累”“到处一片金黄色”,提笔即用此类词已不是个别现象。这样的表达,实属概念化,因为儿童往往先入为主,生活还是生活,生活尚未进入儿童个人的内心。一旦贴近儿童心灵,也不缺有独特敏感力的句子,你看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秋天,收获的季节。这里的秋天不如家乡的秋天,地处平原,没有了秋风扫落叶,没有了金风送爽。天气依然炎热,似乎夏天的锦旗还没有和秋天相交接。你看,树不显春天季节的绿色,草不露春天的茂盛,虫子不显春天的动听。不知为何,秋天变了,一切都显得枯燥无味。,小学作文教学:不要让“生活”遮蔽了儿童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