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探讨
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探讨

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探讨

04-08 14:30:09  浏览次数:504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集, 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探讨,http://www.dbk123.com

 

二、             本课型对学生学习的意义

1.            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是科学探究技能中的核心能力。科学探究技能由多种能力组成,其中主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假设的能力、计划能力、观察能力、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数据收集型探究课中都能得到培养。与一般的科学探究相比,培养学生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更是本课型的强项。本课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收集和分析数据,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此过程中,计划、观察、分析能力都在围绕数据收集过程得到培养的。如,在《抵抗弯曲》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收集到准确的数据,让学生在试误的基础上讨论影响纸张承载力的因素。学生讨论后认为,放垫片的位置、纸张的长度、厚度,放垫片的力度等等都会影响纸级的承载力,最后学生在标准统一的情况下,设计出承载实验,测出同样厚度,8厘米长的纸片2张,能承载的垫片约为2个,3张纸约为11个,4倍纸约为30个。再把这些数据画在统计表上,看出,纸张的厚度增加,它的承载能力急剧增长。通过对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统计发现,小学阶段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占相当大的比重(见附件一),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增强,此类课型迅速增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开始的收集一些单一的数据,到后来收集对比数据或多组数据,并分类,画出统计图等等。由此,可以说,学生如果不会收集和分析数据,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还处于最低层次。

2.            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科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怀疑等科学精神。而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正是培养这些科学精神的最佳途径。数据收集的过程必须严谨,才可能得到最精确的数据,因此学生必须事前周密计划,达到精益求精。比如,在求证热水和冷水的混合温度时,为了得出更精确的数据,不仅热水和冷水的体积要相同,两杯水测量出温度后还必须马上混合。此时,还有学生提出为了减慢热量的散失,应该关掉教室里的冷气,此时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关掉冷气,以求结果的精确。最后,大部分学生测出的接近两杯水温的平均值,而有一个小组则明显高出平均数据。教师首先表扬了这个小组的求实精神,然后再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这组数据偏差的原因,最后学生认为可能是热水的体积多于冷水的体积,并建议再进行一次测试,第二次在众多变量得到很好控制的情况下,该组得到了精确的数据。

三、              基于数据收集型的科学探究课的教学流程   


科学探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基于数据收集型的科学探究课也是如此。一个科学的问题应该体现封闭性,具体来说,首先问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其次,科学的问题还应该具体,不能漫无边际。如研究“两杯同何种的水混合后温度是否为两杯水温的平均值”;研究“桔子的大小和它的瓣数之间有没有必然关系”;研究“一个豆夹中豌豆种子的数量是否有一个集中值”等等。这个问题是整个探究的核心,其教学的所有流程都是围绕它展开。其教学流程也可分为四大部分:创设问题情境、制订研究计划、实验收集数据、结论交流研讨。其模式如图一所示:

 

图一    基于数据收集型的科学探究课的教学模式

 

1.            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在科学探究之前,教师都应该设置一个真实的任务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问题情境可能通过两种形式创设,一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如在《桔子》的探究一课中,教师先给学生一些桔子,让学生通过吃和玩来提出桔子大是否就瓣数多的问题。二是通过教师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在和教师的互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如《哪杯水温度高》一课,教师说渴死了,找到了两杯水,一杯太烫,一杯太冷,问学生两杯水混合后,水温适中吗?是多少度?这样,自然得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本课型第二种类型更常见。

2.            制订计划。制订计划是本课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数据收集是否准确、充分、必要,都必须经过事前的周密计划来实现。此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脑力碰撞、思维火花闪现最重要环节。通常是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方案,再进行实践检验。当然,只要学生的方案可行,并不强调所有学生都按一种方法研究。学生的研究方法可以多样,学生的研究内容也可以分解。

例二:桔子的探究

师: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桔子大,肯定瓣数就多,理由是它的体积大了,就应该是由更多的桔子的瓣组成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桔子大小和瓣数多少没有关系。怎么样去证明哪一种观点正确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是科学的方法。怎么实验?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后交流)

生1:我们认为可以称出大小不同重量的桔子,桔子大了,肯定重。还要把它剥开,数一下瓣数。看看是不是重的瓣数多。

师:好方法。是先称重量还是先数桔子瓣?

生1:应该先称重量。

师:是的,这儿有个次序问题,不然先数桔子瓣,再称就麻烦一些。我这儿有弹簧秤,你们等一下可以来拿。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们认为可以用线把桔子围起来,再量这根线的长度。这根线越长,表明桔子越大。然后和第二组一样,把桔子剥开,数一下瓣数,看看是不是桔子大,瓣数多。

师:这个办法也很好,一般来说,桔子越大,它的腰围就大了。没有带线和尺子的话可以到我这儿来拿。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沉默)

师:没有其他方法,大家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去检验。然后把这张“记录单”填好。

3.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的过程是学生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最喜欢的环节。它要建立在学生对问题和研究方法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数据收集的过程是本课型的核心所在,也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合作能力的核心环节。以“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为例,学生要掌握测量、读、写温度的能力,要把握定时的能力(刚好两分钟测量一次),在二三十分钟的实验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恒心。同时,对于读数的要求,更要科学、严谨。通常,如果收集的数据是单个的数据,则需要改变实验的一些自变量进行重复验证,这个过程可以分两步进行,也可以一次进行,具体情况可视研究的问题和学生的能力进行。

4.            结论交流。研究结论的交流是必须的环节,一是部分学生收集的数据出现差错是在所难免的;二是科学研究结果是需要交流和发布的,它是科学研究的推广和应用的前提;三是可以更大范围地了解别人研究的情况,来理性思考自己的结论。学生的研究结果需要交流第四个原因是,通常教师需要把各小组收集的数据统一起来,得到一个更大的样本,来综合判断形成新的结论。

四、              本课型的教学策略

1.    记录单的设计。对于本课型的研究,教师事先必须设计便于学生记录、理解的“记录单”,它对于学生记录数据和分析理解数据、形成结论有重要意义。因此,记录单的设计原则一是简洁,不能太烦琐,要便于学生记录和理解;原则二是实用,学生所收集的数据记录下来后要能很明显看出其规律。表一和表二是两个“记录单”的样例,仅供参考。

表一    桔子的大小和瓣数的关系记录单

桔子

项目

1号

2号

3号

4号

重量/腰围

 

 

 

 

瓣数

11

10

11

10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探讨

《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探讨》相关文章